首页 > 生活 >

懂分布式才更懂“数字银行”

发布时间:2020-12-07 16:30:49来源:
  为什么需要数字化转型?这是很复杂的问题。“千禧一代”可不像他们的父母,对银行还有情怀和惯性。他们从来都是用手投票。服务感受稍有槽点,不只是要电话投诉,更是首选在朋友圈中广而告之。“千禧一代”的互联网公司也有此性格,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他们对银行似乎也不怎么友好。尤其在2013年之后,互联网公司大张旗鼓地进入金融领域。从早期的互联网理财,到之后的互联网贷款,再到现在几乎垄断了所有移动支付场景。

如何成为“数字银行”

  略有遗憾,传统银行在此过程中,只是扮演参与者角色,而不是主导者。这就像微信挑战了短信,电商挑战了商超,传统银行一度也遭遇类似的尴尬。由此,也诞生了“金融脱媒”、“银行是恐龙”等一系列名称。

  当然,也有值得其他行业借鉴的一面。在剧烈的时代变化中,传统银行还是保持了清醒,没有一味地“学习”互联网金融,也没有自我迷失。而接下来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——其是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?“数字银行”俨然成为业界趋势。早期的数字银行被视为手机银行或网络银行,但这只是渠道数字化的阶段性成果,现在的数字银行则是由表及里、从渠道体系到核心系统的全面数字化。

  而这正可切入本文,略带技术色彩的主题。有别于医疗、教育、制造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,数字银行的“核心系统”有新旧之分,我们可将通过新技术支撑的数字银行业务平台,称为银行“新数字核心”或称之为“敏态核心”,较之与传统技术架构构建的“传统核心”或“稳态核心”。两种架构并存,形成了“双模架构”。

为何是“双模架构”

  为何是“双模架构”?银行由传统IT架构支撑的核心系统,一时半刻不可能完全抛弃,这是稳态架构。但同时银行也希望像互联网企业一样,敏捷地支撑应用场景,敏捷地支撑业务开发,这就是敏态架构,而“稳态架构+敏态架构”就构成了“双模架构”。

  在此重点探讨敏态架构,因为这正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。对此,华为颇有研究,其认为敏态架构备受关注的原因有三:流量、场景、生态。其实,互联网企业并不是银行的敌人,相反,双方的合作已越来越紧密。但在业务对接中,银行的外部流量并非平滑的线性。有时候这些“业务洪峰”可以被准确预报,例如“11.11”和“6.18”大促,可有时候流量也不可预测,例如突然爆款的游戏、暴雨之中的打车平台,都可能造成“业务洪峰”。

  当然,银行也不可能将所有希望,都寄托在外部引流。覆盖“衣、食、住、行、游、娱、教、医”等生活、工作场景,也是建设“数字银行”的核心主旨,这更是银行建设敏态核心的原因之一。举例说明,建设银行的“善融商务”、“住房金融”;工商银行的“融E购”、“融E行”、“融E联”;招商银行的“掌上生活”都是在围绕场景提供智能金融服务。

  除此之外,开放银行的生态,或者称开放的银行生态,也是其倾向建设敏态核心的另一原因。所谓“开放银行”可理解为:开放客户、开放触点、开放服务。而只有敏捷地聚合跨行业合作伙伴,并进行无顿挫的创新,才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打包服务。举例说明,光大银行的云缴费服务,提供4000余项缴费服务,这不仅是光大银行可按笔收取服务费,更是其已经植入4000余个应用场景,融入了4000余个生态。

“快、多、稳”的分布式架构

  在此更要回归技术话题。为何银行数字化转型青睐“双模架构”?基于分布式技术构建的“敏态核心”也并不是万能的。其实,金融IT架构一直存在“蚁象之争”。传统集中式架构被称为“大象”,分布式架构被比喻为“蚂蚁雄兵”。两种技术流派始终在持续演进之中,或许在今后数年中,“蚁象之争”也暂时不会有结论。

  相比于传统的金融IT架构,分布式架构先天优势更为高光,也更符合银行迫在眉睫的数字化转型需要。例如“快”,分布式架构可支撑金融产品快速上线,加快金融产品及服务开发上线,提高业务创新效率,实现快速获客;再例如“多”,分布式架构可支撑多元化的金融场景服务;还例如“稳”,分布式架构可智能稳定敏捷应对数据洪流。

  当然,分布式架构先天优势明显,但后天努力也很重要,而这正可弥补此前提到的“问题”。也就是说,科技企业是否懂行,是否对技术体系有着独到的理解,具有全栈式解决方案和服务能力,都将影响应用体验和“数字银行”的成熟度。

业务和技术双轮驱动

  “在选择分布式架构转型中,将面临技术路线的选型决策。华为立足于服务金融客户多年的经验,建议金融机构采取双轮驱动方式构建分布式架构体系。”肖晓锋是华为中国政企金融业务部首席解决方案专家,他的观点代表了华为一贯的思路,以“懂行”的业务视角,帮助用户选择技术路线。

  在华为建议的“双轮驱动”模式中:一方面,建立业务驱动体系,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云原生分布式架构体系,构建互联网金融核心,大数据金融应用,直销银行等新业务场景;另一方面,建立技术驱动体系,单纯以建设分布式平台能力为目的,不预设上层业务应用。传统业务应用改造逐步上云,部分业务系统改造为分布式模式和原有模式相结合,并逐步向云原生的生态过渡。

  而进一步展开细节。华为面向金融领域的分布式解决方案,可分为金融云基础架构、微服务开发治理平台、云原生中间件、分布式数据库等重要组成部分。其中,金融云基础架构和分布式数据库都属于华为的看家本领,而微服务开发治理平台与云原生中间件,则体现了华为确实是一家致力于打造基础技术平台,向金融行业应用软件供应商打造金融服务生态的企业。

  将银行业务进行拆解,其实均离不开“用户、产品、资产”三要素,而抽取其中关键词,并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即可形成共享能力中心。例如,通过抽取交易中的公共基因,形成网贷中心、支付中心、合约中心、认证中心等多个中心,而每个中心又包含多个微服务模块,模块之间进行业务解耦,单个微服务模块满足单一职责原则,针对自身业务领域提供原子化服务能力。

  由此可见,正是基于微服务架构,共享能力中心的建设已是水到渠成,而基于共享能力中心,微信银行、网贷系统等业务应用,也可如乐高积木般快速拼装。也就是说,当金融业务系统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构建时,开发人员完全可以在1~2周的时间内完成包括需求分析、系统设计、测试分析、编码、单元测试、UAT测试和发布的完整过程,实现业务敏捷化。

  当然,这并不是全部。华为金融云解决方案,正在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“建云、上云、用云、管云”的全栈式能力。而对此,肖晓锋最后说:“面对金融业务快速创新和传统业务改造的双重需求,华为金融云解决方案,以简化运维、业务快速上线、弹性伸缩、低成本、高性能、高可靠性、开放安全七大优势,助力IT基础设施从传统架构向分布式架构平滑演进,加速金融行业的智能数字化转型。”

(责编: admin)

版权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“宁波新闻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归宁波新闻网所有。任何媒体转载、摘编、引用,须注明来源宁波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,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